那天和一个姑娘聊天,她说自己很容易犯作犯倔,突然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变得完全不像自己。
她的语气不无懊恼,因为“我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没有”。
我听到过很多类似的抱怨,例如:我原本挺会说话,但一到某种特定场合就会变得手足无措。又或者是:我本可以心平气和地加入一场讨论,但突然就变得义愤填膺,听不下任何反驳。
并不是所有人的自卑,都体现在唯唯诺诺,敢怒不敢言的包子心态。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提到过一种现象:嚣张跋扈者的内心是极度自卑的,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人要获得他人的敬重并不需要任何暴力作支撑。
那些突如其来的搞砸一切的反应,本质上是由于缺少经验应对而产生的应激反应,是另一种程式的自卑心理。
应激型自卑——否认自己
应激型自卑,我常在女孩身上看到的表现就是:不合时宜的犯作。
女孩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悖论里:我喜欢一个东西,但我不说,你得捧到我面前来。才能显示出你对我的在意。
马伊俐参加《圆桌派》时,说了一段她小时候买鞋的故事。
她说自己小时候有一种特别不好的习惯:不开心了以后不愿意自己说出来,要让周围的人感到同样的不开心。
不仅是对不开心的情绪难以言说,对喜欢的东西也遮遮掩掩,难以开口。
马伊俐说的这个事件实在太典型:她说自己已经在柜台上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款式,但偏偏不说。希望父母能猜中她喜欢这一款。
马未都在旁边补刀,他说:你猜也白猜出来,很多女孩会否认,她希望你再去追究这件事。
这件事怎样才能如小女孩的心意?
得把那双鞋买下来,硬塞到她手里,她状似不情愿的接受了,但心里特高兴。
我和朋友聊起这段访谈,一致认为:太真实了。几乎一下点破了女孩所有的小心思。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别别扭扭地遮掩态度?因为很多女孩对于表达喜欢这件事是有羞耻感的,她们认为,表达喜欢这件事本身不会得到良性反应,要表达否定意义后轻而易举的得到,才能体现对方对自己的珍重。
换句话来说,会使这招的小女孩多半是对自己的情绪不愿承认,对于他人的情绪又过于看重。所以一举一动好像都被对方操控,身不由己。
下意识的否认自身的情绪,就是应激性自卑的第一种常见反应。
应激型自卑——否认他人
那天深夜看到黄晓明参加新一季《中餐厅》的片段,不到五分钟的视频内容,我退出了三次。
视频就不搬运了,但在那个视频里,黄晓明复盘餐厅一整天的销售业绩时,出现了很多略显急切的否认行为。动态做不得假,情绪极尽真实。
在陆陆续续接收到对与自己制定的套餐计划的建议时,黄晓明的表情管理似乎完全失控,眉头紧蹙,肢体紧张。
事实上,他的反应系统在此刻只能呈现单一的反驳论调,因为应激反应的后遗症已经显露无疑。
接收到对方的问题后,他没有经过任何犹豫和思考,第一秒的反应就是:我不觉得这是我的问题。
回看视频时就能发现,他的语速明显快过在场其他人三分。而在其他人提出反驳时,他也在不断下意识打断。
但这种过于急切的反应,恰恰应证他的一切反驳都是没经过思考的下意识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话不过脑。只不过是在单薄地重复自己的反驳论调而已。
这种下意识驳斥他人行为的反应,就是应激型自卑的另一个极端——由于害怕他人情绪的反馈,所以给自己建立了四处漏风的围墙。但终归还是依从着对方情绪的转换,从而完全放弃了对自己的把控。
无论是否认自己,还是否认他人,都是由于对自我的放逐外化成了一种十分消极的反馈系统。是一种极为糟糕的恶性循环,因为否认并不能提高你的存在,只会凸显你的徒劳。
如何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你起码得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是良性的。
建立良性的反应系统
良性反应并不具象于某一个表情或者某一个动作,而是你以怎样的姿态,与对方进行交流。并不是高姿态的俯视,也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一切都在自己的节奏中。
看姚晨前两年参加《十三邀》的视频,那时候她还没有因为一部《都挺好》再次爆火,还在等待一个属于她命定的角色。
而许知远对这一次访谈兴趣也不那么浓厚,他这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对娱乐圈的娱乐化,有一种下意识的排斥。所以这次访谈并不是那么“好看”,因为没有显露出双方交互的机锋。
但姚晨几乎是良性反应的教科书。
第一:她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反应间隙。
许知远问姚晨:如何看待自己演过的角色。
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因为那时留在观众印象里的姚晨,依然是跳脱搞笑的郭芙蓉。似乎是,盛名之下,难符其实。
姚晨在回答之前长叹一口气,仰头思考三秒后,才不紧不慢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回答的一瞬间,目光已经凝回许知远的脸上,她说的是:我至今没有遇到过,她就是我,我就是她的角色。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你立时立地给出反馈。容许自己不尴尬地思考,容许自己在思考后给出应答。几乎是所有良性反应的第一步。
第二:将压迫/尴尬等负面情绪直接表达出来。
我很多次说过,对负面情绪最好的疏解方式,一定是不卑不亢地直接表达。而不是绕过去,或者一定要强压对方一头。
许知远自己复盘这次谈话时对编导承认:他带有偏见,他可能从内心就觉得姚晨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事实上姚晨已经敏锐地感知这一场谈话中存在的偏见,她甚至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种偏见。
当许知远明显表现得不在状态时,姚晨主动问了一句:和女人聊天是不是很无聊?
这种无聊的状态一直都存在,但姚晨主动说出这句话后,她就全然把尴尬的情绪回馈给了对方。
反倒是许知远开始主动缓解这种尴尬,低头喝水后开始逐渐调整自己谈话的频次。
说白了,很多人的应激型自卑,都是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但容许自己不够好,容许自己的节奏稍显笨拙,容许自己在前进的同时后退一步,几乎是所有应激反应的化解方法。
我一直记得,逍遥派里名动一时的凌波微步。段誉练习时的第一个法门就是:走一步,吸一口气。你也得给自己留下走一步,吸一口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