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二、内容简介
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在20世纪的20年代一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思顺与丈夫周希哲住在加拿大,思庄随姐在加,因此任公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任公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
梁启超一生,写了大量书信,其中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家书,除了与他思想言论一样的远见卓识,更凸显其通达世故,严谨治学,以及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浓浓爱意和拳拳之心。 他的书信,随手拈来,自然流畅,几乎每封书信的开头,总是宠溺地称呼“宝贝思顺”、“我的宝贝”、“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让人生出无限柔软。尽管公务缠身,梁启超依然热切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他要求孩子们定期给他写信以了解近况,也要求孩子们穿上新衣裳拍照片给他以解思念之苦。
梁启超家书,事无巨细,涉及面之广,令人咋舌,除了诗词、经济、法律、收藏、艺术鉴赏等,他甚至要考虑家庭的财政支出,金钱的存储与流转,经营股票投资,关注利率的变化与黄金的走向,旱涝对农业进而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等等,与我们印象中那些因事业而忽略家庭、因事业放弃健康式的大人物截然相反。这正是梁启超了不起的地方。
1、给夫人李惠仙的书信中说“所存之银,望常以二百金存于大人处,俾随时可以便用,至要。若全存在卿处,略有不妥,因大人之性情,心中有话,口里每每不肯说出,若欲用钱处,手内无钱,又不欲向卿取,则必生烦恼矣。”梁启超家书中,类似的嘱咐比比皆是,可见其通晓世故,明晰俗理。
2、梁启超家书,许多都是写给长女思顺的,再由思顺传阅给弟妹。在给思顺的信中,一位慈父的喜忧悲思,毫无遮掩,尽在字里行间之中。“吾又得《李杜全集》字大寸许极可爱,姑以告汝,却不许撒娇来索。”“我的宝贝思顺:我接到你这封信,异常高兴,因为我也许久不看见你的信了,我不是不想你,确实没有功夫想。。。忽然想起来了,据廷灿说,我那晚拿一张纸写满了‘我想我的思顺’、‘思顺回来看我’等话,不知道他曾否寄给汝看。”“几个月没有饮酒了,回家两天就是你妈妈生日,我想破戒饮一回,你答应不答应?”“我现在回家看见许多小宝贝,忘记了你这大宝贝了,把三张好玩的小照寄给你的三个小宝贝罢。”“你们攒下那几个钱,最好是买七年长期公债。此项公债现时价格不过三折余,计可得一分八厘以上之利息,其还本付息由总税司,安格联经理极稳实。”“我昨晚又作一首诗给姚胖子五十寿,作得好玩极了,过两天我一齐写好给小宝贝庄庄。我近日精神焕发,什么事都做得有趣。”
3、梁启超自己在乱世中常遇艰险,他非常珍视儿女的身体更甚于求学,在给思顺的信中,他再三嘱咐“从前在大同学校以功课多致病,吾至今犹以为戚。。。汝必须顺承吾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
梁思成二十二岁时遇车祸,腿部受伤,他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我看到他脸上回转过来,实在亦已放心许多。我心里想,只要捡回性命,便残废也甘心。”
在给思成的信中更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汝母归后说情形,吾意以迟一年出洋为要。。。盖身体未完全复元,旅行恐出毛病,为一时欲速之念所中,而贻终身之戚,甚不可也。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况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即以学业论,亦本未尝有损失耶。”
4、梁启超曾说“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恐任公未料半个世纪后之忧患更盛于民国乱世,思想之禁锢,德行之恶劣,犹如地狱,致其挚爱儿女,蒙冤受辱,甚至悲惨死去,幸而未见,否则不知如何悲戚凄楚。

